图:中文流利的阿美\陈 旻摄
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加速西港特区的建设。未来的西港特区将建成“一城两港三中心”,即柬埔寨新经济中心、东南亚新物流中心、大湄公河次区域培训交流中心,计划全部建成将引入企业300家,解决当地10万产业工人就业,近20万人口居住的目标。
从放牛到打工,从原来全家一年的收入300美元(约2326港元)到现在有的一个月就有300美元的工资,柬埔寨西港特区,这个洪森首相心目中的“柬埔寨的深圳”自开发建设以来,周边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中国朋友改变了我的人生
江纲家里祖祖辈辈在默德朗乡做农民,他说,“7年以前,村里大部分人是没有计划的,因为我们都是在种田生活,靠天吃饭,也没有计划今年要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怎么分配我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怎么样读书?怎么样盖房子?但是现在,基本上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两、三个人在特区里工作,我们的收入稳定了,也有了相关的计划。”
江纲在村口盖了宽敞的新房,开了家咖啡餐饮店,他的女儿、女婿和儿子三人在西港特区里的工厂里上班,每月稳定收入800美元(约6202港元)左右。生活状况的改变令江纲萌生出前所未有的商业意识,他说,眼下先把咖啡店经营好,争取有越来越多的村民以及更多的中国人来这里消费;其次要督促子女继续在园区好好地工作,争取更多的收入。长远规划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再建新的房屋,出租给园区的工人住宿。”
江纲坦陈,“以前没有钱也没有这些想法,就是因为现在有钱了,收入增加了才会有这些想法。中国朋友帮我在这边盖房子、做生意,出谋划策。正是因为有中国朋友的到来,投资兴建了那么多工厂,正是因为他们,我的生活、我的人生才有了改变。”
阿美:学中文成为白领
阿美,一个20岁的柬埔寨姑娘,娇小害羞,未开口先脸红。她就职于西港特区内的全星家纺公司,担任办公室翻译职务。阿美说,自己能在特区内的公司上班,得益于她较好的中文交流能力。
西港特区公司在开发建设之初,就在默德朗乡小学免费开设中文培训班,培训的老师都是特区公司的领导和员工。而阿美,这个现今中文流利的柬埔寨姑娘,那时还是个12岁的小学生。她白天在学校读书,晚上到培训班学习中文。除了坚持上夜课,只要有机会,她就主动与特区公司的中国员工用中文交流。功夫不负有心人,阿美一进特区内的中资工厂就当上了车间翻译。
阿美一家共七口人,兄妹四个,她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家中还有父母与她丈夫。四兄妹中除了尚在读小学的?妹,其他三人现在都在西港特区内工作,且都受益于会用中文交流。她的大妹妹在西港特区内一家中资箱包企业担任车间翻译。她的哥哥也会讲一些简单的中文,而作为全家人里面中文讲得最好的人,阿美的工资是兄弟姐妹中最高的,兄妹几个的月收入加起来有将近1000美元。
阿美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建了新房,还添置了电视机和“雅马哈”摩托车,进入了“小康”行列。
万达:开启人生梦想
今年31岁的万达,柬埔寨茶胶省人。现在就职于西港特区公司办公室,负责日常的口语翻译、员工保险缴纳,以及帮助区内企业招聘工人等。万达是西港特区公司于2010年5月20日,商请柬埔寨西港市政府选送到红豆大学研修的其中一位柬籍优秀青年,如今已成为一名特区不可替代的“双语”人才。
万达不苟言笑,从他的脸上时时只能读到两个字,那就是“认真”。万达说,他非常珍惜在中国的学习机会。他在红豆大学进行了为期2年的商务华语研修,主要课程为汉语的阅读和书写、中国文化、中国经济、国际经贸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刚到红豆大学时,万达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为了迅速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万达除了每天专心听老师上课以外,还大胆地上街与人交流,积极参与红豆集团举办的各项文娱活动,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的口语水平。
万达很喜欢中国,在中国学习时,他去了北京长城、上海的东方明珠、安徽的黄山、西安的兵马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为深切的领悟。他说,是西港特区为他成就了梦想。
来源:大公报 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5/0608/3021144.html